
反对也是需要勇气的,而在当时的官员们,应该都明白这一点。而且,朱家的事儿,外人插手也没用。无论是谁当上皇帝,朝中的官员还是要照常上班。所以,反对的人自然就少了。
首先,朱元璋的决定没人敢违背。当朱标去世后,朱元璋心情十分沉重,但皇位继承的问题让他陷入了两难境地。他为了避免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而引发流血冲突,也为了保持宗法制度的传承,最终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,作为皇位的第一继承人。不过,朱允炆年纪轻,还需要有人为他扫除障碍。为了确保大明的安稳,朱元璋采取了大规模的诛杀行动,剿除了一些骄兵悍将,目的就是为朱允炆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。
这一系列的清洗行动,虽然看似血腥,但却起到了震慑的作用。大多数人都不敢提出异议,因为他们并不清楚其他的选择,也认为传承宗法制度才是正确的做法,若轻易更改,后果不堪设想。大部分官员要么赞同,要么因畏惧权威而不敢发声,这也就导致了反对的声音极少。
展开剩余57%其次,反对的声音并没有实质性作用,甚至可能会给反对者带来致命的后果。无论谁当皇帝,都需要朝中的官员协助治理国家,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。在朱棣谋反时,17位藩王选择了袖手旁观,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认定谁对谁错,而是他们觉得这场争斗对大明的未来发展没有太大威胁。对他们来说,朱棣夺走朱允炆的皇位,只是从一个人的手中取回本该属于他的东西(这也是朱棣的自我认知)。无论谁登基,朱家依旧掌握着天下,官员们做官还是要做的。
但如果选错了立场,后果可能是死亡,甚至连家人都会受牵连。所以,大多数官员在选择时都会选择一种“保守”的态度,避免得罪有权势的人。这就是为什么当时朝中反对朱棣的人极少的原因。
最后,朱棣的军事才能广为人知。朝中的大臣们都清楚,他在边疆的战功赫赫,特别是在对抗瓦剌的过程中,朱棣的表现无疑是决定性的。如果没有他在北方镇守,瓦剌很可能会南下,对大明构成极大威胁。朱允炆也知道这一点,朝中的大臣们也都明白这个道理。
然而,朱允炆一上台后,却大力削藩,剥夺了那些在边疆立下赫赫战功的藩王们的权力。最重要的是,他一味任用亲信,对其他有功之臣视若无睹。这样的做法让很多原本支持朱允炆的人开始反感,尤其是那些曾经在战场上与朱棣并肩作战的藩王们。大家都知道,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,藩王对大明的安定至关重要,而朱允炆却选择了与这些有功之臣作对,这无疑让朝中的大臣们感到不满,但由于当时皇权过于强大,大家也不敢公开反对。
综合以上几点原因,朱允炆的急功近利和过度削藩,导致了他在大明朝的统治不稳。朱棣则因其稳重和在边疆的卓越表现,赢得了很多人的支持。朱允炆的失败可以说是自作自受,而朱棣则是在重新夺回本属于自己的皇位。至于叔侄之间的争斗,其他人没有资格插手,这也是当时反对朱棣的人如此少的根本原因。
发布于:天津市淘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